學經簡歷
Courses
Publications
Theses Supervised
Current Position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Educational Qualifications
日本國立筑波大學藝術學研究科博士
日本國立筑波大學地域研究研究科碩士
私立淡江文理學院(夜)東方語文學系學士
省立臺北師範專科學校國校師資科美勞組
Academic Experience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專任教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專任教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總務長兼代文化資源學院院長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主任秘書
國立大阪大學外國人客座研究員
國立藝術學院教務長
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所長
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榮耀
教育部九十二年度優秀教育人員(2003)
中華民國畫學會「金爵獎」(1999)
教育部87年金書獎(1998)
新聞局八十二年兒童圖書類金鼎獎(1993)
- 學術專題討論
一、專書、專文與報告
林保堯(2022),《印度聖跡巴弗大塔》,臺北市: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保堯(2011),〈泉派粧佛再造氣運 施至輝〉,《100年度傳統藝術暨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授證專輯》,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頁70-79。
林保堯(2009),《印度聖蹟山奇大塔——門道篇》,新竹: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
林保堯(2004),《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情懷雕塑》,臺北市:藝術家。
林保堯(2002),《台灣美術全集 23:蔡蔭棠》,臺北市:藝術家。
林保堯(2001),《百年台灣美術圖象》,臺北市:藝術家。
林保堯(1998),《台灣美術全集 22,張啟華》,臺北市:藝術家。
林保堯編(1997),《佛像大觀》,臺北市:藝術家。
林保堯編(1997),《佛教美術講座》,臺北市:藝術家。
林保堯(1997),《公共藝術的文化觀》,臺北市:藝術家。
林保堯(1993),《法華造像研究》,臺北市:藝術家。
李玉珉、林保堯、顏娟英合著(1992),《寫給大家的佛教美術》,臺北市:東華書局。
林保堯(1992),《台灣美術全集 7:楊三郎》,臺北市:藝術家。
林保堯編(1991),《敦煌藝術圖典》,臺北市:藝術家。
林保堯(1986),《中國玻璃藝術》,臺北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林保堯(1984),《中國銅鏡藝術》,臺北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二、期刊論文
林保堯(2013),〈法相威威 武清熠——台灣近年佛教文物的保護與推展〉,《身首合璧——再現法相之美》,伯仲文教基金會,頁17-38。
林保堯(2013),中山堂〈峻立之光〉(序),《峻力之光——黃華安中山堂攝影專集》,臺北市中山堂管理所。
林保堯編(2013),〈巴呼特大塔——東門(十)〉,《藝術家》455期,藝術家出版社,頁350-355。
林保堯編(2013),〈巴呼特大塔——東門(九)〉,《藝術家》454期,藝術家出版社,頁288-295。
林保堯編(2013),〈巴呼特大塔——東門(八)〉,《藝術家》453期,藝術家出版社,頁292-295。
林保堯(2013),〈「和平與共生的啟示——法華經」展:普世價值、人類文明、世界遺產〉,《藝術家》452期,藝術家出版社,頁402-409。
林保堯編(2013),〈巴呼特大塔——東門(七)〉,《藝術家》452期,藝術家出版社,頁394-401。
林保堯(2013),〈《木雕.宗師.黃龜理》——木雕藝術的民族藝師〉,《藝術家》452期,藝術家出版社,頁170-171。
林保堯編(2013),〈巴呼特大塔——東門(六)〉,《藝術家》451期,藝術家出版社,頁378-383。
林保堯編(2012),〈巴呼特大塔——東門(五)〉,《藝術家》450期,藝術家出版社,頁440-447。
林保堯(2012),〈潺潺流水.涓涓滌蕩——記「觀自在當代佛教藝術特展」〉,《藝術家》450期,藝術家出版社,頁333-337。
林保堯編(2012),〈巴呼特大塔——東門(四)〉,《藝術家》449期,藝術家出版社,頁340-345。
林保堯編(2012),〈巴呼特大塔——東門(三)〉,《藝術家》448期,藝術家出版社,頁368-377。
林保堯編(2012),〈巴呼特大塔——東門:印度聖蹟巴呼特大塔〉,《藝術家》447期,藝術家出版社,頁328-337。
林保堯(2012),〈印度聖蹟巴呼特大塔〉,《藝術家》446期,藝術家出版社,頁436-443。
林保堯(2012),〈韓國慶州石窟庵〉,《2012年亞洲佛教藝術夏令營研習講義》,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頁123-136。
林保堯(2012),〈潺潺流水 涓涓滌蕩——記「觀自在當代佛教藝術特展」〉(嚴明惠,《觀自在:當代佛教藝術特展》),名山藝術股份有限公司,頁4-7。
林保堯(2012),〈傳統之藝:造像之美〉(陳兆虎等編輯,《洞悉敦煌與佛教藝術之美:亞太傳統藝術節特展》),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頁14-31。
林保堯(2012),〈無廟有祀,九庄輪奉——八庄大道公傳奇〉(許麗芩採訪整理),《博物淡水》3期,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頁86-92。
林保堯(2012),〈敦煌藝術:模寫之美〉(陳兆虎等編輯,《洞悉敦煌與佛教藝術之美:亞太傳統藝術節特展》),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頁32-43。
林保堯(2012),〈淡水特色節慶、廟會的保存現況、問題及未來挑戰——淡水文化資產的守護與復興〉(許麗芩採訪整理),《博物淡水》3期,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頁80-85。
林保堯(2011),〈評胡文和巴蜀佛教雕刻藝術史之研究〉,《社會科學研究》卷2期,社會科學研究雜誌社,頁194-195。
林保堯(2011),〈印度山奇大塔東門篇〉,《2012年亞洲佛教藝術專題研習會研習講義》,(未出版),頁189-226。
林保堯(2011),〈佛教造像 變與不變〉,《莊嚴瑰寶——中國佛像特展》,財團法人中華文化基金會,頁26-50。
林保堯(2011),《第一屆宗教文物保存修復與防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文化資產保存科學學會。(專題演講者)
林保堯(2011),〈精質焠鍊 精藝傳神〉(吳卿,《金雕細琢˙吳卿雕刻展》),吳卿工作室,頁1-2。
林保堯(2011),〈泉派粧佛再造氣運 施至輝〉,《巧琢敬藝:2011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特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頁8-69。
林保堯(2011),〈吐魯番伯孜里克石窟〉,《2011年亞洲佛教藝術研習營研習講義》,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頁73-102。
林保堯(2011),〈大空不言:林季鋒白描佛畫〉,《藝術家》434期,藝術家出版社,頁430-431。
林保堯(2011),〈閱讀張啟華——1933年的一則公刊紀聞〉,《藝術學》27期,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頁221-303。
林保堯(2010),〈最接近都市人群的心靈驛站〉,宗博季刊》75期,世界宗教博物館,頁16。
林保堯(2010),〈藝與美、妙與絕的境界——明清鎏金佛像〉,《國泰美術館塵封25年珍寶再現》,宇珍國際藝術有限公司,頁10-11。
林保堯(2010),〈儒者溫文雅士之風,家仙風道骨清幽之味——宋代木雕〉,《國泰美術館塵封25年珍寶再現》,宇珍國際藝術有限公司,頁80-81。
林保堯(2010),〈今不見有此,恐已佚失吧!明代真武〉,《國泰美術館塵封25年珍寶再現》,宇珍國際藝術有限公司,頁68-69。
林保堯(2010),〈金屬佛造像變化與宗教法器鑑賞〉,《金屬器鑑賞與科學管理研習會手冊》,(未出版),頁100-103。
林保堯(2009),〈早期佛教造像略述〉,《化世瑰寶》,中台山博物館,頁10-29。
林保堯(2009),〈印度山奇大塔東門圖像〉,《2009年亞洲佛教藝術研習營研習講義》,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頁39-83。
林保堯(2009),〈印度山奇三塔南門正面雕刻〉,《藝術家》69卷5期總號414,藝術家出版社,頁348-355。
林保堯(2009),〈印度山奇三塔——南門正面雕刻〉,《藝術家》69卷4期總號413,藝術家出版社,頁286-293。
林保堯(2009),〈風景是人生的交集——風景旅人蔡蔭棠的真情本懷〉,《藝術家》69卷2期總號411,藝術家出版社,頁156-161。
林保堯編(2009),〈印度聖蹟——山奇大塔(15):北門背面雕刻〉,《藝術家》69卷2期總號411,藝術家出版社,頁350-359。
林保堯編(2009),〈印度聖蹟——山奇大塔(14)——北門正面雕刻〉,《藝術家》69卷1期總號410,藝術家出版社,頁280-293。
林保堯編(2009),〈印度聖蹟——山奇大塔(13):北門正面雕刻〉,《藝術家》68卷6期總號409,藝術家出版社,頁170-181。
林保堯編(2009),〈印度聖蹟——山奇大塔〉,《藝術家》68卷5期總號408,藝術家出版社,頁239-243。
林保堯編(2009),〈印度聖蹟——山奇大塔(11):南門背面雕刻〉,《藝術家》68卷4期總號407,藝術家出版社,頁210-215。
林保堯編(2009),〈印度聖蹟——山奇大塔(10):南門背面雕刻〉,《藝術家》68卷3期總號406,藝術家出版社,頁266-273
林保堯編(2009),〈印度聖蹟——山奇大塔(9):西門背面雕刻〉,《藝術家》68卷1期總號404,藝術家出版社,頁196-201。
林保堯(2008),〈擁抱「傳統」!傳統技藝的傳承觀察〉,《傳藝》77期,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頁68-73。
林保堯(2008),〈神通寺四門塔石雕佛頭像記〉(鄒衛平主編,《即合歸心——濟南四門塔阿閦佛佛首回歸五周年文集》),濟南出版社,頁43-54
林保堯(2008),〈流轉.聚首/陽光.普照〉(鄒衛平主編,《即合歸心——濟南四門塔阿閦佛佛首回歸五周年文集》),濟南出版社,頁106-126。
林保堯(2008),〈南亞佛跡踏查錄〉,《2008年亞洲佛教藝術研習營研習講義》,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頁177-184。
林保堯(2008),〈臺灣前輩畫家張啟華先生紀念暨第六屆亞洲藝術學會臺北年會——「亞洲藝術學會」及其緣起〉,《藝術家》67卷6期總號403,藝術家出版社,頁234。
林保堯(2008),〈唐代9世紀文殊菩薩像〉,《藝術家》67卷6期總號403,藝術家出版社,頁156-157。
林保堯編(2008),〈印度聖蹟——山奇大塔(8):西門正面雕刻〉,《藝術家》67卷6期總號403,藝術家出版社,頁158-163。
林保堯編(2008),〈印度聖蹟——山奇大塔(7):西門正面雕刻〉,《藝術家》67卷5期總號402,藝術家出版社,頁174-179。
林保堯編(2008),〈印度聖蹟——山奇大塔(6):東門背面雕刻〉,《藝術家》67卷4期總號401,藝術家出版社,頁244-249。
林保堯編(2008),〈印度聖蹟——山奇大塔〉,《藝術家》67卷3期總號400,藝術家出版社,頁224-227。
林保堯編(2008),〈印度聖蹟——山奇大塔〉,《藝術家》67卷2期總號399,藝術家出版社,頁176-181。
林保堯編(2008),〈印度聖蹟——山奇大塔〉,《藝術家》67卷1期總號398,藝術家出版社,頁224-231。
林保堯編(2008),〈印度聖蹟——山奇大塔〉,《藝術家》66卷6期總號397,藝術家出版社,頁188-197。
林保堯(2008),〈唐代9世紀末菩薩像幡〉,《藝術家》66卷1期總號392,藝術家出版社,頁246-247。
三、翻譯
福山泰子著,林保堯譯(2011),〈阿旃陀第十七窟〈師子(Simhara)故事圖〉—場面解釋的再檢討與故事表現的特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頁235-266。
林保堯譯(2009),〈唐代9世紀多聞天像〉,《藝術家〉69卷5期總號414,藝術家出版社,頁356。
林保堯譯(2009),〈唐代9世紀廣目天像〉,《藝術家》69卷4期總號413,藝術家出版社,頁283。
林保堯譯(2009),〈唐代9世紀廣目天像〉,《藝術家》69卷3期總號412,藝術家出版社,頁352-353。
林保堯譯(2009),〈唐代9世紀持國天像〉,《藝術家》69卷2期總號411,藝術家出版社,頁348-349。
林保堯譯(2009),〈唐代9世紀廣目天像〉,《藝術家》69卷1期總號410,藝術家出版社,頁270-271。
林保堯譯(2009),〈唐代8世紀末至9世紀初天王像〉,《藝術家》68卷6期總號409,藝術家出版社,頁169。
林保堯譯(2009),〈唐代9世紀末金剛力士像〉,《藝術家》68卷5期總號408,藝術家出版社,頁238。
長廣敏雄著,林保堯譯(2009),〈初唐的名匠閻立德與閻立本〉,《藝術學》25期,藝術家出版社,頁179-217。
林保堯譯(2009),〈唐代9世紀末金剛力士像〉,《藝術家》68卷4期總號407,藝術家出版社,頁208-209。
林保堯譯(2009),〈唐代9世紀末金剛力士像〉,《藝術家》68卷3期總號406,藝術家出版社,頁260-261。
林保堯譯(2009),〈唐代9世紀後半菩薩像〉,《藝術家》68卷2期總號405,藝術家出版社,頁114-115。
林保堯譯(2009),〈唐代9世紀菩薩像〉,《藝術家》68卷1期總號404,藝術家出版社,頁194-195。
林保堯譯(2008),〈唐代九世紀菩薩像(寶手菩薩?)〉,《藝術家》67卷5期總號402,藝術家出版社,頁172-173。
林保堯譯(2008),〈唐代9世紀文殊菩薩像〉,《藝術家》67卷4期總號401,藝術家出版社,頁243。
林保堯譯(2008),〈唐代9世紀觀世音菩薩像〉,《藝術家》67卷3期總號400,藝術家出版社,頁223。
林保堯譯(2008),〈唐代9世紀末觀世音菩薩像〉,《藝術家》67卷2期總號399,藝術家出版社,頁182。
林保堯譯(2008),〈唐代9世紀末觀世音菩薩像〉,《藝術家》67卷1期總號398,藝術家出版社,頁222-223。
林保堯譯(2008),〈唐代9世紀初金剛菩薩像〉,《藝術家》66卷6期總號397,藝術家出版社,頁186-187。
林保堯譯(2008),〈唐代9世紀初菩薩像〉,《藝術家》66卷5期總號396,藝術家出版社,頁223。
林保堯譯(2008),〈印度聖蹟—山奇大塔〉,《藝術家》66卷5期總號396,藝術家出版社,頁212-222。
林保堯譯(2008),〈唐代9世紀初菩薩像〉,《藝術家》66卷4期總號395,藝術家出版社,頁178_14-178_15。
林保堯譯(2008),〈唐代9世紀地藏菩薩像〉,《藝術家》66卷3期總號394,藝術家出版社,頁200–201。
林保堯譯(2008),〈唐代9世紀地藏菩薩〉,《藝術家》66卷2期總號393,藝術家出版社,頁154-155。
田邊勝美著,林保堯譯(2008),〈赫拉克利斯神與鬱金香花冠——希臘˙大夏王朝的東西文化交流〉,《藝術學》24期,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頁133-189。
水野清一、長廣敏雄著,林保堯譯(2008),〈雲岡雕刻的西方式樣〉,《藝術學》24期,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頁191-220。
平川彰等著,林保堯譯(1998),《法華思想》,高雄:佛光文化。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畢業年度 | 姓名 | 學位 | 論文名稱 | 共同指導 |
---|---|---|---|---|
107 | 洪于涵 | 碩士 | 佛教藝術展示的研究——2009-2015中台山博物館為例 | 與林會承共同指導 |
103 | 羅又睿 | 碩士 | 台灣傳統建築花籃吊筒研究 | |
101 | 江麗芬 | 碩士 | 新北市三芝區舊地名之研究 | |
101 | 曾昱豪 | 碩士 | 總兵與籤詩——壽山巖觀音寺研究 | |
100 | 黃靜芳 | 碩士 | 從觀音山石佛遺緒看日本巡禮文化 | |
100 | 張繼文 | 碩士 | 中華花藝在臺灣——從傳統插花到花藝新風貌的創見 | 與黃永川共同指導 |
100 | 林士傑 | 碩士 | 三十六官將中鬼怪造型的圖像研究 | |
100 | 劉映廷 | 碩士 | 當代藝師劉家正先生門神作品之研究 | |
100 | 賴俊堯 | 碩士 | 宜蘭的觀音信仰及其造型藝術 |
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畢業年度 | 姓名 | 學位 | 論文名稱 | 共同指導 |
---|---|---|---|---|
100 | 洪嘉敏 | 碩士 | 學科本位藝術教學策略在國中書法教育之應用研究 |
美術學系碩士班美術史組
畢業年度 | 姓名 | 學位 | 論文名稱 | 共同指導 |
---|---|---|---|---|
104 | 周慧芬 | 碩士 | 山東地區北朝菩薩裝飾研究——以青州龍興寺窖藏為中心 | 與白適銘共同指導 |
103 | 楊庭頤 | 碩士 | 清代以前的八仙圖像及其變幻意涵研究 | |
102 | 李亦凡 | 碩士 | 北朝至隋唐胡騰舞與胡旋舞圖像研究 | |
101 | 謝淑妃 | 碩士 | 印度及犍陀羅遺存本生圖像題材研究——與漢譯佛典關聯性 | |
101 | 林柔嘉 | 碩士 | 高雄地區畫會發展之研究——從日治時期至八○年代 |
美術史研究所
畢業年度 | 姓名 | 學位 | 論文名稱 | 共同指導 |
---|---|---|---|---|
100 | 楊雅雯 | 碩士 | 唐代迦陵頻伽圖像研究——以敦煌石窟壁畫、地宮、墓室三場所為例 | |
100 | 汪檍 | 碩士 |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三足凭几圖像研究 | |
99 | 羅照雯 | 碩士 | 唐太宗昭陵陪葬墓中胡人圖像研究——略論唐代胡風成形的初期樣貌 | |
98 | 邱國峯 | 碩士 | 墓誌與其書風的思考——以六至七世紀入華粟特人墓誌為例 | |
98 | 金恩慶 | 碩士 | 15世紀中期中國景德鎮窯青花瓷研究—— 兼談15世紀朝鮮官窯相關議題 | |
97 | 方立權 | 碩士 | 陳鴻壽及其書法研究 | |
97 | 藍玉琦 | 碩士 | 東漢畫像列女圖研究 | |
97 | 李孟學 | 碩士 | 唐代團花紋鏡研究 | |
94 | 李冠畿 | 碩士 | 隋代單體佛教造像研究 | |
94 | 許珠說 | 碩士 | 北魏中心柱窟初探 | |
94 | 陳蕙嫻 | 碩士 | 晚商至西周玉器比較研究 | |
94 | 廖益輝 | 碩士 | 漢代畫像石中之陰/陽對偶圖像及性/別意識:後現代論述閱讀 | |
94 | 曾裕洲 | 碩士 | 十六國北朝鉛釉陶研究 | 與謝明良共同指導 |
94 | 張婉鈴 | 碩士 | 漢代鹿紋畫像研究 | |
93 | 王儷芬 | 碩士 | 鄭善禧藝術研究 | 與廖瑾瑗共同指導 |
92 | 邢淑惠 | 碩士 | 漢代墓葬畫像「庖廚宴飲圖」研究 | |
91 | 洪蕊 | 碩士 | 五代敦煌莫高窟歸義軍供養人圖像研究 | |
91 | 許宜如 | 碩士 | 日治時期臺灣水彩畫之研究——以藍蔭鼎為中心 | 與廖瑾瑗共同指導 |
91 | 張惠玲 | 碩士 | 漢代墓葬陶犬研究 | |
91 | 林姿君 | 碩士 | 舞袖飛揚——漢代墓葬中舞人形象研究 | |
91 | 蘇秀雅 | 碩士 | 以西周寶雞國為例——論藝術與女性的關係 | 與陳芳妹共同指導 |
90 | 方瓊華 | 碩士 | 「美術」概念的形成——以日治時期臺灣美術展覽活動為中心 | 與廖瑾瑗共同指導 |
90 | 楊登順 | 碩士 | 初唐皇室墓人物壁畫之研究——以七座長安城北之太子與公主墓為例 | |
90 | 陳秀慧 | 碩士 | 滕州祠堂畫像石空間配置復原及其地域子傳統 |
傳統藝術研究所
畢業年度 | 姓名 | 學位 | 論文名稱 | 共同指導 |
---|---|---|---|---|
99 | 莊景為 | 碩士 | 福興、埔鹽 同安寮十二庄之媽祖繞境研究 | |
93 | 王維如 | 碩士 | 金門脊墜研究 | |
93 | 周英戀 | 碩士 | 金門民居「花杆博古圖」研究——以金門國家公園區內傳統聚落前水頭63號為例 |
國立藝術學院
美術史研究所
畢業年度 | 姓名 | 學位 | 論文名稱 | 共同指導 |
---|---|---|---|---|
89 | 郭廣賢 | 碩士 | 漢畫像史空間組織之意函 | |
87 | 王鍾承 | 碩士 | 地藏十王圖像之研究 | |
87 | 鍾碧芬 | 碩士 | 北朝石佛三尊像之研究 | |
87 | 鄭邦彥 | 碩士 | 「鋪首銜環」初探——理論、事實、詮釋的交集 | |
85 | 邱琳婷 | 碩士 | 1927年「台展」研究——以《台灣日日新報》前後資料為主 | |
85 | 龔詩文 | 碩士 | 中國早期植物紋飾研究 | |
84 | 丁瑞茂 | 碩士 | 漢鮮于璜碑研究——從鮮于璜碑看漢碑碑形、篆額書風及畫像紋飾的問題 | 與朱惠良共同指導 |
84 | 邱建一 | 碩士 | 兩漢徐州地區墓葬研究之一——試釋安徽宿縣褚蘭二號漢墓墓碑中的「大倉、律令」銘文 | |
84 | 賴依縵 | 碩士 | 唐扶風法門寺塔地宮密教造像小考 | |
84 | 林翠雲 | 碩士 | 四川廣元千佛崖的成立與唐代前期造像藝術 |
傳統藝術研究所
畢業年度 | 姓名 | 學位 | 論文名稱 | 共同指導 |
---|---|---|---|---|
88 | 謝宗榮 | 碩士 | 臺灣辟邪劍獅研究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書畫藝術學系
畢業年度 | 姓名 | 學位 | 論文名稱 | 共同指導 |
---|---|---|---|---|
110 | 凌春玉 | 博士 | 蕭如松風景再現之研究——反複、變異與風格形成 | |
106 | 林武成 | 博士 | 潘春源關廟葛宅六十幅彩繪壁畫研究 | |
101 | 陳俊吉 | 博士 | 唐五代善財童子造像研究 | 與林進忠共同指導 |
國立政治大學
日本語文學系碩士班
畢業年度 | 姓名 | 學位 | 論文名稱 | 共同指導 |
---|---|---|---|---|
97 | 林芸伊 | 碩士 | 日本太鼓文化的傳統與革新——從「佐渡國.鬼太鼓座」談起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班
畢業年度 | 姓名 | 學位 | 論文名稱 | 共同指導 |
---|---|---|---|---|
91 | 郎莉娟 | 碩士 | 台南地區傳統「糊紙」文化研究 | 與黃世輝共同指導 |
中原大學
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
畢業年度 | 姓名 | 學位 | 論文名稱 | 共同指導 |
---|---|---|---|---|
108 | 張繼文 | 博士 | 從差異到認同——臺灣工藝的產業轉型與產品消費之間 | 與葉俊麟共同指導 |
真理大學
宗教學系碩士班
畢業年度 | 姓名 | 學位 | 論文名稱 | 共同指導 |
---|---|---|---|---|
96 | 戴裕 | 碩士 | 初期佛教象徵圖像研究——以山琦(Sāñchī)佛塔為例 | 與林煌洲共同指導 |
佛光大學
藝術學研究所
畢業年度 | 姓名 | 學位 | 論文名稱 | 共同指導 |
---|---|---|---|---|
95 | 鄒純強 | 碩士 | 孫超陶瓷藝術的研究——一個人物誌的析述 |
文化大學
藝術研究所
畢業年度 | 姓名 | 學位 | 論文名稱 | 共同指導 |
---|---|---|---|---|
82 | 凌春玉 | 碩士 | 北齊婁叡墓誌書體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