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Position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特聘教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行政副校長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兼任教授
中華傳播管理學會常務理事
中華傳播學會會員
ICA(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會員
Educational Qualifications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Academic Experience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2015.08-2021.01)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所長(2016.08-2019.07)
國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兼任副教授(2010.08-2021.07)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2010.08-2015.07)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兼任助理教授(2010.08-2015.07)
國立嘉義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2008.08-2010.07)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2006.02-2012)
澎湖縣社區營造中心顧問(2009)
華視生活雜誌製作人兼主持人(2007.07-2010)
華視研究員(2007-2008)
中視新聞部新聞企劃室主任(2000-2004)
中視新聞部新聞企劃室副主任兼文化及新聞類節目製作人(1994-2000)
中視新聞部記者、採訪中心副主任(1988-1994)
Academic Service
《中華傳播學刊》(TSSCI)投稿論文審查委員(2021)
《新聞學研究》(TSSCI)投稿論文審查委員(2020)
科技部專題計畫審查委員(2020)
藝術行政與管理研討會投稿論文審查委員(2020)
科技部專題計畫審查委員(2019)
藝術行政與管理研討會投稿論文審查委員(2019)
《傳播與社會》學刊(TSSCI)投稿論文審查委員(2018)
《中華傳播學刊》(TSSCI)投稿論文審查委員(2018)
中華傳播學會年會投稿論文審查委員(2018)
科技部專題計畫審查委員(2018)
藝術行政與管理研討會投稿論文審查委員(2018)
藝術行政與管理研討會主辦人(2018)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公共電視節目暨新聞自律委員會外部委員(2021)
信義公益基金會「共好計畫」評審委員(2021)
東森新聞「新聞倫理委員會」外部委員(2018-2021)
大愛電視倫理委員會主任委員(2018-2021)
桃園市文化局眷村文化諮詢委員會委員(2018-2021)
臺灣醫療優質形象報導獎評審(2018-2021)
公共電視公共價值評量委員會委員(2018-2021)
NCC第8屆「廣播電視節目廣告諮詢會議」諮詢委員(2018-2019)
新北市文化局第3屆專業人員評審委員會委員評審委員會委員(2018)
第二屆華文永續報導獎評審委員(2018)
Recognition & Awards
第48屆曾虛白新聞學術著作獎(2022)
獲科技部補助大專校院研究獎勵特殊優秀人才(2019.08-2020.07)
ICA Post-Conference of Chinese Scholars over the Last 40 years 優秀論文獎(2018)
曾虛白新聞報導獎(1991、1996、1999、2001)
中國文藝協會電視類文藝獎章(2000)
製播社區文化節目獲新聞局「社會建設獎」(1996)
新聞評議會「傑出新聞人員出國研究獎」(1995)
電視金鐘獎最佳採訪獎(1991)
- 學術專題討論
- 文化與傳播研究
一、專書、專文與報告
劉蕙苓(2022),《從解嚴到數位匯流的新聞工作者:跨時代的比較研究》。高雄:巨流。
劉蕙苓(2020),〈畫面不一定就是真相:影音新聞篇〉(與王淑美、陳百齡、鄭宇君、蘇蘅合著),《破擊假新聞:解析數位時代的媒體與資訊操控》,頁121-153。臺北市:三民。
二、期刊論文
劉蕙苓(2021),〈探索新聞記者框架建構過程:以文創產業報導為例〉,《中華傳播學刊》,41:165-203。(TSSCI)
劉蕙苓(2021),〈解析文化創意產業的媒體神話:Van Gorp框架化分析取徑〉,《傳播與社會學刊》,58:99-133。(TSSCI)
劉蕙苓(2020),〈自新聞業出走的抉擇:數位時代的記者離職歷程研究〉,《新聞學研究》,144:49-96。
陳非易、劉蕙苓(2019),〈故宮南院獸首事件危機溝通策略分析〉,《理論與政策》,頁79-113。
劉蕙苓(2018),〈台灣記者的3L人生:數位時代的工作狀況與趕工儀式〉,《傳播與社會學刊》,43:39-71。
Liu, H.L., & Lo,V. H. (2018). An integrated model of workload, autonomy, burnout, 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intention among Taiwanese reporters.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8(2) 153-169. (SSCI).
劉蕙苓、羅文輝(2017),〈新聞人員對媒體角色認知的變遷與第三人效果〉,《中華傳播學刊》,31:191-225。
劉蕙苓、羅文輝(2017),〈數位匯流的新工具採納記者的社群媒體使用與影響評價〉,《新聞學研究》,132:107-150。
劉蕙苓(2017),〈文化創意產業的媒體再現:2002-2012歷時性框架分析〉,《新聞學研究》,130:91-139。
林質安、劉蕙苓(2016),〈宣傳為先?互動為主?現代劇團經營Facebook粉絲專頁之公關溝通策略分析〉,《藝術評論》,頁103-148。
劉蕙苓(2015),〈數位匯流下的倫理自覺與抉擇:以台灣電視記者引用新媒體素材為例〉,《傳播與社會學刊》,33:85-118。
劉蕙苓(2014),〈匯流下的變貌:網路素材使用對電視新聞常規的影響〉,《新聞學研究》,121:41-87。
劉秢錞、劉蕙苓(2014),〈爭議性藝文事件的媒體建構:建國百年搖滾音樂劇《夢想家》之個案研究〉,《藝術評論》,頁31-69。
蔡念中、賴祥蔚、劉蕙苓、許文宜、游淳惠(2013),〈2012總統選舉電視新聞的政黨偏差〉,《視聽傳播》,頁74-106。
劉蕙苓(2013),〈為公共?為方便?電視新聞使用網路影音之研究〉,《中華傳播學刊》,24:165-206。
劉蕙苓(2012),〈失蹤或回應?危機中的回應策略與媒體效能研究——以建國百年音樂劇《夢想家》事件為例〉,《廣告學研究》,37:1-32。
劉蕙苓(2011),〈置入性行銷對新聞專業自主的影響:一個動態觀點的探索〉,《傳播與社會學刊》,16:15-53。
劉蕙苓(2010),〈開啟本地傳播個案教學的契機〉,《廣告學研究》,34:115-117。
劉蕙苓(2010),〈開啟本地傳播個案教學的契機[評蘇蘅主編《新聞、公關與危機處理:傳播個案分析》〉,《廣告學研究》,頁115-117。
羅文輝、吳筱玫、向倩儀、劉蕙苓(2008),〈網路色情與互動性活動對青少年性態度與性行為影響研究〉,《傳播與社會學刊》,5:35-69。
劉蕙苓(2007),〈網路的新聞再現1994vs2004——以聯合報為例〉,《資訊社會研究》,頁143-177。
劉蕙苓(2007),〈社會變遷浪頭上的新聞業〉,《新聞學研究》,90:195-202。
劉蕙苓(2007),〈黨營媒體股權轉移下的勞工意識——中視的個案研究〉,《新聞學研究》,93:141-183。
羅文輝、劉蕙苓(2006),〈置入性行銷對新聞記者的影響〉,《新聞學研究》,89:81-125。
劉蕙苓(2005),〈新聞「置入性行銷」的危機:一個探索媒體「公共利益」的觀點〉,《中華傳播學刊》,8:179-207。
劉蕙苓(2005),〈新聞「置入性行銷」的危機:一個探索媒體「公共利益」的觀點〉,《中華傳播學刊》,頁179-207。
三、研討會論文
劉蕙苓(2020.06),〈探索新聞記者框架建構過程:以文創產業報導為例〉,2020中華傳播年會。臺北:銘傳大學。(具匿名審查制度)
Chen, F. Y., & Liu, H. L. (2019.06), “The analysis of crisis communication strategy of art venues: A case study of National Taichung Theat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s and Cultural Management. Venice, Italy.(具匿名審查制度)
Hung, P. Y., & Liu, H. L. (2019.06),“A Study on the use behavior of social media of art and cultural workers: Based on the UTAUT model”.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s and Cultural Management. Venice, Italy.(具匿名審查制度)
Liu, H. L. (2018.05), “Flipping or myth?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Taiwanese newspaper: A multiple framing analysis approach”.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Post-conference. Prague, Czech. (Best Paper Award).(具匿名審查制度)
劉蕙苓(2018),〈解析文化創意產業的媒體神話:Van Gorp框架化分析取徑〉,2018中華傳播年會,新竹,玄奘大學。(具匿名審查制度)
Liu, H. L. (2017.06), “How do Taiwanese news media report the 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Qualitative framing analysi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s and Cultural Management. Beijing, China. (具匿名審查制度)
Liu, H. L. (2016.07), “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on journalism: A study of Taiwanese journalists in the digital ag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hird European Conference on Media, Communication & Film 2016. Bighton, UK.(具匿名審 查制度)
劉蕙苓(2016.06),〈我倦了?不如歸去!?新聞記者的工作倦怠型態、 專業承諾與離職意向〉,2016中華傳播學會年會暨第七屆數位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具匿名審查制度)
四、其他
劉蕙苓(2019),《家在蘆竹湳》(與林光清、王彩鸝合著),臺北市:財藝。
劉蕙苓(2019),《家在蘆竹滿》紀錄片(製作人兼總導演)。
一、國科會
劉蕙苓(2013.11-2014.04),文化創意產業的媒體再現:2002~2012跨十年的框架分析,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青年學者學術輔導與諮詢」計畫(計畫编號:NSC 102-2420-H-002-001-& NSC 103-2420-H-002-001)。(計畫主持人)
劉蕙苓(2011.08-2013.07),當科技遇上新聞:電視新聞組織內情境知識與常規之研究(計畫编號:NSC101-2410-H-119-003)。(計畫主持人)
劉蕙苓(2010.08-2011.07),網路影音對電視新聞產製常規的影響(計畫编號:NSC100-2410-H-119-003)。(計畫主持人)
二、科技部
劉蕙苓(2018.08-2021.07),「解嚴後的新聞工作者:1994、2004、2014三個時期與世代的比較研究」專書寫作計畫 (計畫編號:MOST 107-2410-H-119-002-MY2)。(計畫主持人)
劉蕙苓(2017.08-2018.07),文化創意產業的媒體建構:新聞文本與記者報導框架化分析多元取徑初探II(計畫編號:MOST 106-2410-H-119-003)。(計畫主持人)
劉蕙苓(2016.08-2017.07),文化創意產業的媒體建構:新聞文本與記者報導框架化分析多元取徑初探(計畫編號:MOST 105-2410-H-119-003)。(計畫主持人)
劉蕙苓(2014.8-2016.7),匯流下的新聞工作者:媒介角色認知與工作滿意度研究(計畫編號:MOST 103-2410-H-119-002-SS2)。(計畫主持人)
2021,蘆竹湳好采頭藝術祭,苗栗縣傳統聚落保存協會(製作人兼策展人)
2020,蘆竹湳好采頭藝術祭,苗栗縣傳統聚落保存協會(製作人兼策展人)
2019,家在蘆竹湳記錄片,林光清個人委託(製作人兼總導演)
2019,蘆竹湳好采頭藝術祭,苗栗縣傳統聚落保存協會(製作人兼策展人)
2019,朱宗慶打擊樂團擊樂劇場《泥巴》,朱宗慶打擊樂團(行銷協力)
2018,蘆竹湳好采頭藝術祭,苗栗縣傳統聚落保存協會(行銷總監)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
畢業年度 | 姓名 | 學位 | 論文名稱 | 共同指導 |
---|---|---|---|---|
110 | 尤文君 | 碩士 | 風險社會下視覺藝術非營利組織之影響層面指標建構 | |
109 | 廖品薇 | 碩士 | 5G劇場製作、知識管理與成果評估——以國家兩廳院《萬花鏡-折射出每個人未完成的故事》為例 | |
109 | 周昱伶 | 碩士 | 社會臨場感對社群媒體使用者之影響 ——以藝文類型Facebook粉絲專頁為例 | |
108 | 石珮君 | 碩士 | 台灣獨立書店作為經營者之文化生產場域研究 | |
107 | 洪佩昀 | 碩士 | 藝文工作者社群媒體使用行為研究: 以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分析取徑 | |
105 | 彭曉筠 | 碩士 | 成人學習舞台劇表演的動機與轉化學習歷程-以綠光劇團綠光表演學堂為例 | |
105 | 陳非易 | 碩士 | 藝術場館危機溝通策略分析-以國立故宮南院及臺中國家歌劇院危機事件為例 | |
105 | 邱致潔 | 碩士 | 表演工作坊的報紙媒體形象:2008-2015年的歷時性分析 | |
105 | 賴君柔 | 碩士 | 觀眾對當代音樂演出的美感體驗初探 | |
105 | 劉洲松 | 碩士 | 臺灣表演藝術行政管理人員職業倦怠前因及其影響 | |
104 | 楊若琳 | 碩士 | 表演藝術觀眾開發:大學生之市場區隔與阻礙因素研究 | |
103 | 蔡昀芝 | 碩士 | 表演藝術行政的主流論述與勞動過程-以台北地區中、小型劇團為例 | |
102 | 林質安 | 碩士 | 臺灣現代劇團經營Facebook粉絲專頁之公關溝通策略應用分析 | |
101 | 簡鈺恬 | 碩士 | 藝術行政工作者的勞動過程研究─以非營利導向之視覺藝術組織行政工作者為例 | |
101 | 劉秢錞 | 碩士 | 爭議性藝文事件的新聞建構分析—以建國百年搖滾音樂劇《夢想家》事件為例 | |
100 | 卓昀姿 | 碩士 | 當藝術遇上戲劇 《瑰寶1949》中的文化符碼分析 |